他日萤火之光,成就今日辉煌
余飚1992年进入无锡轻工业学院,也就是如今的江南大学学习工业设计,当时工业设计还叫工业造型设计,毕业后很多同学都选择“下海从商”,余飚因为对工业设计的天生热爱,成为了第一批工业设计创业者,一路上心无旁骛,16年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工业设计从行业导入期走到成熟期。
作为设计师创业的第一代,余飚庆幸自己在行业萌芽期坚持了工业设计,正如他所说,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歧路,做企业也一样,所以不要怕犯错。“人首先要走出去,才有可能走回来。”
采访结束前我问他:“如果有一天遇到20岁的自己,您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余飚笑答:“小伙子,干得还不错呦。”
从探索到求变的设计师创业
余飚2002年创办了杭州飞鱼工业设计公司,是当时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业设计公司,以人类的年龄来算,飞鱼正值少年。而如今这位睿智的杭州飞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亦曾是懵懂少年。
余飚对于近20年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有独特的时代感受。回忆起当时创办飞鱼,国内工业设计行业的市场对设计的需求还处在萌芽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设计和制造的需求更多地来自海外,而且没有任何成熟的懂系统、懂流程、懂管理的环境供设计师新手学习、历练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飞鱼的出现对整个行业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对很多领域的探索会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借鉴。对比之下,当今设计师创业的环境要适宜很多:当时的设计师创业是一种探索,现在则更像是一种“探变”。“
怎么变?当下发展较成熟较理智的设计公司都在探索产品入股与创自有品牌之路,各个行业都缺好的创新产品,飞鱼当前的业务重心主要还在已有的业务上做深挖提升,同时主动在一些具有“明天属性”的产品上积极投入开发创新。市场对设计的强烈需求让独立设计师只要全身心投入,就会有订单,于是,类似共享设计的各种平台就诞生了,但是工业设计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设计师必须是专业的、系统的、团队的、在各个环节和领域都有专业的大脑。
在设计创新特别需要资源集聚的当下,历史的沉积让中国的制造业蕴含着行业发展的大机会,因此设计公司都开始趋向整合供应链资源,而飞鱼则盯上了海外资源。
铟果:您认为现在对工业设计来讲是一个好的时代吗?
余飚:任何变革的时代都是好的时代,只有变革才有生命力。
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在于,我们以前都是被供应链、被平台、被品牌整合,而现在,设计力量可以反向整合供应链、整合品牌,这意味着,设计方如今拥有与供应链、与平台、与品牌方同等的话语权和地位。
任何商业模式发展进入成熟期后,核心竞争力回归产品层面的战略。如果我们在这个趋势中无所作为,很快会被淘汰。所以一定要尽快找到自身的价值,而飞鱼的核心价值和优势在于设计创新能力和“求变”之心。而且这种变化不是外界带来了,而是自己具有的,也就是自己打破自己的固有惯性,突破惰性,“自己革自己的命是最痛苦的”,但是往往这种时候是发展最快的时候。
即便这样,余飚也能清晰地意识到,现在的自身能力,是做消费升级的时候,而不是教育市场的时候。
接受时代,找回匠心,中庸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不可分,2000年之后,国内市场才开始对工业设计服务有真正实际的需求,也就是从那个世纪之交起,中国工业设计的样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处变革旋涡之中的第一代尝试创业的中国工业设计师,才开始真正地与市场沟通,与世界交流。发展至今,中国的工业设计与比较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还有哪些差距?
余飚认为,从模式来讲,中国的工业设计是领先的,同时,从跟制造业的配合程度上来说,我们比较强。而从积累来讲,我们与国外最顶尖的公司之间还有差距,我们的优势在于机会多,项目多,可以通过量的积累尽快弥补了质的不足,从而达到质的蜕变。而且跟西方相比,我们的年轻人现在富有创业精神,新一代的设计师愿意探索,挑战,甚至快乐地拥抱这个时代,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和优势,这种气势是健康的,尽管其中势必不能避免错误。
“目前我国工业领域的创新较弱,跟西方先进国家还有差距,但是在消费产品领域的创新发展迅速并且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方向。”
“有经验的人的价值在于眼光越来越毒,看东西越来越准,这些都是源于之前犯的错,经验使他们控制度比较好。但是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我们处在一个追求大单型消费品和爆品的年代,面对更多的机会和诱惑,我们变得没那么专注了,太功利,太商业性。设计师的职责是希望让更多的大众使用我的产品,享受得了设计的成果,而不是单纯提高销售价值。”
跟余飚的多次接触中,他经常会提到工匠精神。“希望青年设计师们能够摆脱生存压力,单纯从兴趣出发,找回自己的匠心。”余飚补充说我们可能应该在欧洲的大气与日本的细致中找中国“中庸”设计的独有气质。
后记
“绿色王国”是对余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本小说,故事发生在二战后期,主人公从纳粹集中营里侥幸脱逃,背负着巨大的仇恨与伤痛,却一手缔造了自己的商业王国。小说里描述的场景恐怖阴郁,同时又衬托出主人公隐忍坚韧的个性。像我这样资历尚浅的读者,审视这样的人物形象时体会到的是一种强烈的不适。我问余飚为什么喜欢这部小说,他说因为震撼,书里讲述的是一个从什么都没有到拥有一切的人……
跟余飚聊天内容很厚重,气氛很轻松,全程贯穿一触即通的理解和一触即发的话题,每个话题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言谈间针砭时事眼光犀利,见解独到。我好奇在过往经历中有没有最痛苦或者最后悔的事,对于这个疑惑,余飚只用“太多了”略过,始终沉静,唯有历尽千帆和洗礼淬炼之后方得如此。